火場求生的措施為什么必須與時俱進
2023-03-20
在改革開放前,住宅樓一旦發(fā)生火災,居民的應對措施一般是疏散逃生,消防科普工作者也這么宣傳,當年這么做沒錯。
但是如今火場求生的應對措施,包括疏散逃生和固守待援兩方面。
這意味著住宅樓發(fā)生火災時,居民應該根據樓道是否被煙氣封鎖等情況,在疏散逃生與固守待援做出正確的選擇。選錯了,可能危及生命安全。
為什么?因為我們現在的居住環(huán)境、生活條件等與四十多年前相比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,消防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,應對措施也自然有所改變。
住宅門廳和樓道里停放電動自行車并通宵充電,是改變應對措施的主要推手之一。 我國1985年才有國產的電動自行車。 2003年開始快速發(fā)展,經過近五年的提速,產業(yè)規(guī)模和銷量每年均保持50%以上的增長,特別是05、06兩年間,電動車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進入了井噴時期。 至2006年底,全國電動車保有量已達5600萬輛,如今已達3億輛。 電動自行車充電時間長,居民圖方便,往往在住宅樓的門廳或樓道里通宵給它充電,這就帶來在住宅樓的公共空間引發(fā)火災的問題。 這種情況是過去在那些地方停放自行車時沒有的。 從05、06年起,電動自行車引發(fā)的住宅火災數量與其社會保有量幾乎成正比地增長。 近年來由于政府和社會組織的管控,這種火災的數量有所減少,但總數依然居高不下。 電動自行車在樓道、門廳通宵充電,以及近二十多年來住宅樓電表在公共空間集中安裝等原因引發(fā)火災時,居民下樓疏散逃生非常危險。 在這類案例中,不少居民還沒逃出住宅大門就失去知覺倒下了。這時相對安全的應對措施是在家里固守待援。 必須與時俱進的,不限于這種二選一的求生措施。在住宅樓內火勢較大,而消防隊無法及時趕到的情況下,居民有時候不得不利用應急逃生器材從窗口或陽臺逃生。 在上世紀八、九十年代,人們往往用撕開床單、窗簾結繩,或家里儲存的粗麻繩等作為逃生器材。 當年確實有不少人用這樣的逃生方法保全了生命,但也有一些人因此摔傷、摔死。 如今再宣傳這類應急逃生方法,就不對了。因為現在人們家里裝飾裝修采用了大量用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制品。 與用木材、棉花等天然材料制作的產品相比,它們更容易燃燒,燃燒時溫度更高,產生的毒氣更多。 因此家里一旦發(fā)生火災,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居民撕開被單或窗簾結繩。 另外,家里如果還儲存多年前留下的麻繩等繩索,也不能用了。因為用天然材料制作的繩索老化得快,其破斷強度已無法承受人們用它逃生了。 另一方面,在專用應急逃生器具如逃生繩、緩降器等,如今我國不僅早已有了國產產品,而且有了國家標準,價格都是普通家庭能夠承受的。 那些住在遠離消防隊的樓房的居民,住通天樓的居民可以在家里配備,使用時快捷方便。不過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要使用。 改革開放前,我國幾乎沒有高層住宅,而如今城市居民有百分之二十以上住在那里。對于這種新型的住宅,居民的火場求生需要有新的措施,以下是幾個例子。 首先,高層住宅的常閉式防火門平時應保持關閉,否則發(fā)生火災時樓梯間和樓道就會成為煙氣蔓延的通道,居民無法利用它們疏散逃生。 對于高層住宅的居民,比多層住宅的居民更需要定期參加疏散逃生演練,因為那里住的居民比多層的多得多,只有通過演練,才能確保上百名,甚至幾百名居民從各樓層用正確的方法有序撤離,而不發(fā)生踩踏事件。 外墻采用可燃保溫材料的高層住宅的居民,在外墻起火,引發(fā)火災的情況下,要盡快疏散逃生,否則很危險。 住在高度超過100米的高層住宅的居民,必須知道避難層的位置和作用,并親自去那里做實地考察。 人們居住環(huán)境、生活條件的迅速變化,消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,要求住宅一旦發(fā)生火災時,居民求生措施也必須與時俱進。 這意味著消防科普工作者也必須跟上時代發(fā)展的步伐,不斷更新傳播住宅火場求生的知識,傳授相關技能,為保護居民的生命安全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。



